Monday, October 12, 2009

永字八法詳說

永字八法,非关八种字法,乃八种笔势。--世伟


永字八法詳說


宋‧佚名

  《禁經》云︰八法起於隸宇之始,自崔、張、鍾、王傳授,所用該於萬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發其指趣,授於虞秘監世南,自玆傳授遂廣彰焉。李陽冰云︰昔逸少工書多載,十五年中偏攻「永」字,以其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八法者,「永」字八畫是矣。


一,點為側。

二,橫為勒。

三,豎為努。

四,挑為趯 。

五,左上為策。

六,左下為掠。

七,右上為啄。

八,右下為磔。


訣一

  側蹲鴟﹝chi4﹞而墜石,勒緩縱以藏機。弩彎環而勢曲,趯峻快以如錐。 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騰凌而速進,磔抑【走昔】以遲移。

訣二

   側不愧臥,勒常患平。努過直而力敗,趯宜存而勢生。 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而鋒輕。啄倉皇而疾掩,磔【走歷】【走昔】以開撐。


佚名《永字八法詳說》


側勢第一


  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為之。口訣云︰先右揭其腕,次輕蹲其鋒。取勢緊則乘機頓挫,借勢出之。疾則失中,過又成俗。夫側鋒顧右,借勢而側之,從勁輕揭潛出,務於勒也。

  問曰:側不言「點」而言「側」,何也?

  論曰:謂筆鋒顧右,審其勢險而側之,故名側也。止言點,則不明顧右,無存鋒向背墜墨之勢。若左顧右側,則橫敵無力。故側不險則失於鈍,鈍則芒角隱,而書之神格喪矣。筆訣云︰側者,側下其筆,使墨精暗墜,徐乃反揭,則稜利矣。

勒勢第二

  勒不得臥其筆,中高兩頭下,以筆心壓之。口訣云︰頭傍鋒仰策,次迅收。若一出揭筆,不趯而暗收,則薄圓而疏,筆無力矣。夫勒,筆鋒似及於紙,須微進仰策峻趯。

  問曰︰勒不言畫而言勒,何也?

  論曰︰勒者趯筆而行,承其虛畫,取其勁澀,則功成矣。今止言畫者,慮在不趯,一出便畫,則鋒拳而怯薄也。夫勒者藉於豎趯,趯則筆勁澀,亡其流滑,微可稱工矣。筆訣云︰策筆須勒,仰筆復收,準此則形勢自彰矣。

努勢第三

  努不宜直其筆,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下,最須有力。又云須發勢而捲筆,若折骨而爭力。口訣云︰凡傍捲微曲蹙筆累走而進之,直則眾勢失力,滯則神氣怯散。夫努須側鋒,顧右潛趯,輕挫其揭。

  問曰:畫者中心豎畫也,今謂之努,何也?

  論曰:努者,勢微努。曰努,在乎【走歷】筆下行。若直置其畫,則形圓勢質,書之病也。筆訣云︰努筆之法,豎筆徐行,近左引勢,勢不欲直,直則無力矣。  

趯勢第四

  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又云︰前畫捲則別斂心而出之。口訣云︰傍鋒輕揭借勢,勢不勁,筆不挫,則意不深。趯與挑一也,鋒貴於澀出,適期於倒收,所謂欲挑還置也。夫趯自努出,潛鋒輕挫,藉勢而趯之。

  問曰:凡字之出鋒謂之挑,今更為趯,何也?

  論曰:挑者語之小異,而其體一也。夫趯者筆鋒去而言之,趯自努畫收鋒,豎筆潛勁,借勢而趯之。筆訣云「即是努筆下殺筆趯起」是也。法須挫衄轉筆出鋒,佇思消息,則神蹤不墜矣。

策勢第五

  策須斫筆,背發而仰收,則背斫仰策也,兩頭高,中以筆心舉之。口訣云︰仰筆潛鋒,似鱗勒之法,揭腕趯勢於右。潛鋒之要在畫勢,暗捷歸於右也。夫策筆仰鋒豎趯,微勁借勢,峻顧於掠也。

  問曰:策一名折異畫,今謂之策,何也?

  論曰︰策之與畫,理亦故殊,仰筆趯鋒,輕抬而進,故曰策也。若及紙便畫,不務遲澀、向背、偃仰者,此備畫究成耳。筆訣云「始築筆而仰策,徐轉筆而成形」是也。

掠勢第六

  掠者拂掠須迅,其鋒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筆心至捲處。口訣云︰撇過謂之掠,借於策勢以輕注鋒,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勢旋於左。法在澀而勁,意欲暢而婉,遲留則傷於緩滯。夫側鋒左出謂之掠。

  問曰︰掠一名分發,今稱為掠,何也?

  論曰:掠乃徐疾有準,手隨筆遣,鋒自左出,取勁險盡而為節。發則一出運用無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夫掠之筆趣,意欲留而必勁。又孫過庭《書譜》云「遣不常速」,明矣。筆訣云︰從策筆下左出而鋒利不墜,則自然佳。

啄勢第七

  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筆下罨,須疾為勝。又云形似鳥獸臥斫斜發。亦云臥筆疾罨右出。口訣云︰右向左之勢為捲啄,按筆蹲鋒,潛蹙於右,借勢收鋒迅擲旋右,須精險衄去之,不可緩滯。夫筆鋒及紙為啄,在潛勁而啄之。

  問曰:撇之與啄,同出異名,何也?

  論曰:夫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勢而立。故非妄飾,貽誤學者。啄用輕勁為勝,去浮怯重體為工,攻之遠源,或不妄耳。筆訣云︰啄筆速進,勁若鐵石,則勢成也。

磔勢第八

  磔者不徐不疾,戰而去欲捲,復駐而去之。又云【走歷】筆戰行,翻筆轉下,而出筆磔之。口訣云:右送之波皆名磔,右揭其腕,逐勢緊【走歷】,傍筆迅磔,盡勢輕揭而潛收,在勁迅得之。夫磔法筆鋒須【走歷】,勢欲險而澀,得勢而輕揭暗收存勢,候其勢盡而磔之。

  問曰:發波之筆,今謂之磔,何也?

  論曰:發波之法,循古無蹤,源其用筆,磔法為徑。磔毫聳過,法存乎神,而磔之義明矣。凡磔若左顧,右則勢鈍矣。【走歷】重鋒緩,則勢肥矣。須遒勁而遲澀之。凡險勁風骨,泥滯存亡,以法師心,以志專本,則自然暗合旨趣矣。筆訣云︰始入筆,緊築而微抑,便下徐行,勢足而後磔之。其筆或藏鋒出鋒,由心所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