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6, 2009

李永江回憶錄

【編按:今年夏天挈兒携妻回臺灣游玩,小兒“大鬧天宮”之余,無意中在老家發現了這本李永江自傳。書寫在我國中一年級時用的筆記本上,大約就是寫於1986年左右。自傳不完整,後半段嘎然而止,大約同作者一貫虎頭蛇尾的習氣有關。

李永江是個人名,一個六十余年來不見於任何一個正式文件上的名字,只有在過年祭祖時才偶爾一現。它的主人現在叫李培德,我的父親,一個沉默寡言,得了帕金森病的平凡老先生。在任何文件中,李培德只有79歲,但他實際上已經八十有二了。為什麼一個人會連名字,年齡都是假的,而且一用就是六十年?一切都要從六十年前說起。六十年前正是1949年。1949,一個將來只會在歷史課本中頂多用一兩行帶過去的年份,卻是兩岸許多人,許多家庭一切的分水嶺。

我常常在想,假名用久了,比真名那個更為真?異地住老了,比家鄉那個更是家?我想我父親回答不出,其實我也回答不出。

筆記本已年久泛黃,紙頁脆弱易碎,我惟恐很快這份心血就要灰飛煙滅,決心一有空就碼一段字,投諸網絡,使其有朝一日物質消亡,但內容長存。是為緣起。】

李永江生於民國十六年二月十二日。八齡時上小學,十四歲考入萊陽縣立初級中學,校址距家百余華里 (天吶,老先生,可不可以用我懂得的,比較通用的單位?一華里到底有多長?),上學時,日出離家,日落才能抵達,寄居在遠親家中,三年學涯,很快結束,當即考入學校新設的高中部,翌年開學,又要開始另一階段的學程。誰知當地維持治安的游擊隊,被淪散該區的共產黨召集數縣的兵力,趁春節萬家拜祭祖先之際,一舉將其擊潰。學校失去屏障,不能開學授課,學生自覓出路,我由親人介紹至當地游擊部隊工作。【待續】



Wednesday, October 21, 2009

閑章另枚

書法課要參賽,老師急如星火的催繳作品,甚至近午夜時分打電話來要將我明日“雙規”,說要輔導輔導,其實目的就是“押人取供“。幸好小孩要溜冰,老婆大人不同意,我逃過一劫。

老婆抱怨,本來”拱“我去上書法課,是為了讓我”順便“帶小孩去上他的中文課,現在可好,鬧得有點兒”喧賓奪主“。我回了句”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結果遭了老婆大人的白眼。

可雖然逃過了雙規,東西該給還是要給,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寫的是扇面,要落款,及用印。我的章全在臺灣,沒帶出來。手邊除了上次自個玩兒刻的”偉”哥章外,就只有藏書章了。不得已,只有趕緊連夜再刻個別號印,用來壓角。洗心洞是我的書齋名,就自號洗心吧。趕時間,就刻了篆白文章,邊角還隱約有刀石痕,白文線條有些偏細偏弱,若剛強瘦硬些,會更好。但已然如此,就一任自然。

年少時把書齋取名洗心洞非為洗心亦不革面,若如此,就墮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譏。我原先是為了更原始的理由,也是少時的虛幻理想,一點兒也沒有高尚的成分在內。典故來自我讀吉川英治的宮本武藏時,對庵澤禪師在他踞禪之地,因”憐憫“而對當地村落因戰亂而形成的眾多寡婦的”行為“,我一心向往。由而據庵澤禪師的禪洞號為己有,隱隱有勉勵自己”有為者亦若是“的激勵在內。

如今,名號依舊,但內涵已今非昔比,不復當年的豪情壯志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為伊故,我日日洗心,夜夜革面,是為記。


Friday, October 16, 2009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Just took kids to watch the movie,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It is a queer movie.

I can't comprehend what the movie is about. The movie is supposed to base on a classic children book with the same name. Yet, I feel the movie is distorted. Very disappointed.

Anbo and Anmo like it, although they don't know what the movie is talking about.

Wenlei does not like the movie at all. She thought the movie is encouraging kids to run away after misbehaving.

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先趁此機會將漢語正名為中文

引此篇文章之因不在文章本身,而在文後的回響奇文。這篇奇文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很有意思。頗有朱邦復之思想與文風,該不會就是他寫的吧。但錯字不少,應該不是他。 ~~世偉識。



在提議合編「中華大辭典」之後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7.03中國時報

繼「識正書簡」之後,馬英九總統再提出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的主張,「建議將正體、簡體兩種字詞語彙陳列比較,以利兩岸互動。」

大陸的「民間」要參與這件事情,很容易。大陸的當代簡體字典,都要以《現代漢語詞典》為參考標準,而《現代漢語詞典》是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這樣的指導機構,加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這樣的長期執行單位而形成。《現代漢語詞典》的定位、精神、內容以及方法,都有一套貫穿的理念,規範(prescriptive)功能強烈而鮮明。

但是台灣呢?台灣的民間,又要根據什麼樣的標準來「陳列」正體字的語彙呢?

過去,台灣有一套教育部編輯的《重編國語辭典》,有著相當於大陸《現代漢語詞典》的角色與作用。《重編國語辭典》溯源於一九二八年教育部所想著手編輯的《中國大辭典》。《中國大辭典》編輯歷時四年後,因為日軍進犯北平而停頓,因而在一九三六年替代出版了一部以「寫定詞形」與「正音」為兩大特點的《國語辭典》。

國民政府來台後,教育部展開重編《國語辭典》的工作,設立以指導委員會(以葉公超為首)與編輯委員會,歷時五年,在一九八一年編成《重編國語辭典》出版。由於《重編國語辭典》是以《國語辭典》為底本而成,難免有一些侷限除此之外,這部辭典龐大的篇幅(共六大卷)也在銷售上產生阻力,從一九九四年之後,就不再出版紙本,而改為網路版本為人所使用。

書 籍、報刊等,一旦不再以紙本型態存在,而只剩下數位型態的資料庫時,很多人都擔心有些資料被任意修改所產生的副作用。《重編國語辭典》不再以紙本型態出 版,而只剩網路版之後,正好成為說明這些副作用的代表。《重編國語辭典》以網路版登場時,明確說明已經做過一次修訂,因而命名為《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而 命名。但是以網路版登場之後,迄今到底做了多少次修訂,如何修訂,修訂的範圍等,都成了模糊的事情。

舉個例子。前兩年,這部網路辭典因為「三隻小豬」、「打炮」、「買春」等詞條的解釋而引起軒然大波。教育部關閉網站一個月之後,除了拿掉有爭議的條目之外,還一口氣修改了七百多條字詞。

去年底,又再度出狀況。網友發現,「資本論」的詞條下,這是「邪說謬論,為禍世界人類,至深且鉅。」由於被抨擊是戒嚴時期的思維,教育部坦承這個詞條的釋義的確「有問題、不專業」,違反了中立客觀的原則,立即從網路辭典中移除。

這些問題之所以會出現,看「打炮」事件後教育部的說明就很清楚:「目前國語推行委員編制不足,沒有編輯團隊,無法調查近年發展的新語詞,僅能就目前辭典維護,尚難加以擴充」,只能請「大家一起來找碴」。

字 典,永遠是要歡迎大家一起來找碴的。字典的進步,也可以透過編輯者如何回應、修訂這些被找出來的「碴」而看得出來。但是從教育部因應這些詞條的動作來看, 則可以知道最重要的問題還不在於編制足不足的問題,而是由於將就行事之下,整部網路辭典的「修訂」原則、方法都出了問題。「打炮」、資本論」這些詞條引起爭議就拿掉,只是在頭痛醫頭。我們看不到這些詞條來歷的說明(因為沒有紙張印刷版本的對照,也無從考據),也不知道就這樣拿掉詞條,到底算是網路上的「維護」、「更新」,還是「修訂」?「維護」、「更新」和「修訂」的界限在哪裡?網站上說自己是全面修訂前之暫行版本」,那就是還有「局部修訂」與「全面修訂」之別。兩種不同的「修訂」的根據、範圍、頻率又各是什麼?都不清楚,我們怎麼能相信這種修訂?

馬總統既然一再強調重視「正體」字,也重視正體字的使用標準,那麼在提議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之後,應該看看如何把中華民國教育部所編的這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給正體一下,最好,也出版一個紙張印刷版本好讓大家有所根據


下一篇:馬總統與兩個誤區
加入書籤: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rexhow/archive/2009/10/14/440985.html
2009-10-14 17:02作者:郝明義分類:希望地圖報迴響:1點閱:141

迴響與引用列表

先趁此機會將漢語正名為中文

中共早期靠舔俄起家,現在雖然拉狗鍊的人沒了,但狗鍊還在身上卻渾然不覺,把中文叫漢語就是其中之一,中共的民族政策是56個民族漢人佔1/56,而不是 「主流」地位,因此把中文叫漢語也就有了把國家統一通用的語言弱化成一個民族的語言之意,當初是蘇俄方便將來分裂中國用的陰謀,沒想到後來自己先分裂了, 但這陰謀不除對中國來說一直是個禍害,應該由台灣方面來解除這個不正之名。另外就是大陸用拼音字母代替方塊字的情節嚴重,你看這次閱兵的導彈型號用的都是 拼音字母的縮寫,難道用個中文就這樣難嗎?這也是長年積非成是的東西,現在學校的校服上也都用拼音字母做為校名的縮寫,流弊所及影響嚴重。

當初明太祖趕跑了蒙古人之後,首先做的事就是正衣冠,恢復漢家的風俗傳統與體制,孫大炮與毛澤東在趕跑螨清之後都沒有做同樣的事,唯一在乎的人只 有袁世凱,但卻被眾外國勢力的中國代理人共同抹黑成為了過皇帝癮而恢復帝制。現在中國林林總總的文化、禮俗、體制錯亂的現象,歸根究底的原因就是沒有正衣 冠,沒有把中國從明朝斷掉的「中華道統」或「中華傳統價值」重新給建立起來,這當然不是偶然的,而是日倭(美國)與蘇俄分頭透過他們的中國代理人所精心設 計出來的「成果」,毛澤東為什麼說今人唯獨佩服曾國番?就是看出他用中華傳統的群眾價值認同滅了佔有半壁江山的基督教勢力的中國代理人洪秀全。

懂了這一層,就懂了為什麼毛要破壞中國家庭的宗法制度,為什麼要反封建,為什麼要破四舊,為什麼文革對中華文物的瘋狂毀滅其程度遠超過了阿富汗的 塔里班!為的就是防止在出現一個曾國番來滅了毛記這個馬列邪教的中國代理人!中國大陸經過他手上整了三十年之後,不但門風不正,而且是搞得風俗及傳統顛倒 錯亂,不但如此,還把國民黨在13億人民的腦袋瓜子中洗成了「敵外勢力的代理人」,所以國民黨妄圖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以自己為中國正統自居,在大陸 是行不通的!因為國民黨自己的門風也不正,也是「民主科學」邪教的中國代理人,這兩股勢力裡面就沒有一點點對中國傳統價值的仰慕,就沒有一丁點對恢復這種 價值與體系的願望與行動!中國若一直在這兩黨的彼此堅持,彼此強加自己一方的價值觀於中國之上,那麼中國就永遠沒有復興的一天,這就是日倭、美帝、蘇俄陰 毒的地方,它們給中國下的套子是個連環套,你走得出一個你走不出第二個,你走得出第二個你走不出第三個!

所以中華文化的事不可以在枝節上著手,要從本體上著墨,要重建起足以跟基督教思想與價值觀分庭抗理的中國道統價值體系,並在中國人的家庭與文化政 治信仰上的那種與生活家庭教育緊密結合的價值體系與可操作的實踐方式,如同今日歐美社會的基督教價值主流一樣,這樣才算是正了門風,中華文化與價值信仰才 會有振興的機會,中國人才會有昂首闊步於世界文化舞台做世界主流文明主角的機會,才能把自己從冽強設計的連環套之中脫困而出!

美國的公共教育系統是為了把聰明人教笨而設計的,真正的領導統御、文化傳承、向外傳銷之道不在學校裡教,而是放在家庭與教會相結合的教育體系之 中,我們把自己國家的精英拿到人家國家訓練成笨人的教育系統中去學習,然後回到國內來再被重用成領導人,在中國社會中匯成主流,形成了言必引外國,黑頭髮 黃皮膚黑眼睛的硬體中卻裝了外國價值觀的操作系統與軟件的這麼一個領導團隊,你說若不把這些人的軟件與操作系統先給「正門風」了,你指望這些人能去弄出個 什麼重建中華文化的事功出來?

中華文明與西洋文明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中華文明是唯一建築在萬物恆動的宏觀上的文明體系,不但如此,而且是唯一具備了可實踐的人與自然互動互補的應用技術,這比把一切解釋不了的都往上帝的萬能與聖靈的加持上面套的西洋文明先進合理科學多了。

兩岸誰先具體了這一方面的認識,具備了生活上可操作的技術與知其所以然,誰就掌握了中華道統與中華文明的鑰匙,自然也就掌握住了話與權與中國人民 的中心思想與信仰,當然打破馬列邪教與三民主義copycat的曾國番就出現了,後清時代的明太祖就出現了,恢復我華夏衣冠與體制的「正門風」才能做為兩 岸統一的「天」,這也是中華文化死裡逃生的唯一途徑。希望所有立志於為中華文化做貢獻自許的同志們,能夠有這樣的宏觀與認識,並且凝聚於這樣的信仰與認識 之下,一起共同為復興中華大業來打拼,驅逐馬列與三民,還我華夏真面貌,楊我堂堂大國風!

2009-10-14 18:29 amalink

Monday, October 12, 2009

玉堂禁經

玉堂禁經


唐‧張懷瓘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

  必先識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繫拘【足句】 ︰拘【足句】既亡,求諸變態;變態之旨,在於奮斫;奮斫之理,資於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於神采;神采之至,幾於玄微,則宕逸無方矣。設乃一向規矩,隨其工拙,以追肥瘦之體,疏密齊平之狀,過乃戒之於速,留乃畏之於遲,進退生疑,臧否 不決,運用迷於筆前,震動惑於手下,若此欲造玄微,未之有也。

   今論點畫偏旁、用筆向背,皆宗元常、逸少,兼遞代傳變,各有所由,備其軌範,並列條貫。


一 用筆法


  夫書之為體,不可專執;用筆之勢,不可一概。雖心法古,而制在當時,遲速之態,資於合宜。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

   側不得平其筆,

   勒不得臥其筆,

   弩不得直,﹝原注:直則無力。﹞

   趯須【足存】其鋒,﹝原注:得勢而出﹞

   策須背筆,﹝原注:仰而策之。﹞

   掠須筆鋒,﹝原注:左出而利。﹞

   啄須臥筆疾罨,

   磔須【走歷】筆。﹝原注:戰行右出。﹞

   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歷鍾、王已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

  

  又先達八法之外,更相五勢以備制度:

   一曰鉤裹勢,須圓而憿鋒,「罔」、「閔」二字用之。

   二曰鉤努勢,須圓角而趯,「均」、「勻」、「旬」、「勿」字用之。

   三曰袞筆勢,須按鋒上下衄之,「今」、「令」字下點用之。

   四曰抬筆勢,緊策之,鍾法「上」字用之。

   五曰奮筆勢,須險策之,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又有用筆腕下起伏之法,用則有勢,字無常形:

   一曰頓筆,摧鋒驟衄是也,則努法下腳用之。

   二曰挫筆,挨鋒捷進是也,下三點皆用之。

   三曰馭鋒,直撞是也;有點連物則名暗築,「目」、「其」是也。

   四曰蹲鋒,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一」、「乙」等用之。

   五曰【足存】鋒,駐筆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足存】之,「刀」、「﹝橫勾﹞」是也。

   六曰衄鋒,住鋒暗挼是也;烈火用之。

   七曰趯鋒,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也。

   八曰按鋒,囊鋒虛闊,章草磔法用之。

   九曰揭筆,側鋒平發。「人」、「天」腳是也,如鳥爪形。

二 識勢

烈火異勢

 此名「烈火勢」,出於正體,書於銘石時,或用之。法以發勢築,迅激而勁側,「從」字頭、「愈」字腳用之。
 此名「各自立勢」,勢則抵背潛衄,視之不見,考之則彰,乃鍾法,即繇白「然」字下是耳。後王逸少用之不怠。隸用之。
 此名「聯飛勢」,似連綿相顧不絕。法以暗衄而微著,勢以輕揭而潛趯,乃右軍變於鍾法而參諸行法,則《樂毅論》「燕」字、「無」字,時或用之,為後遵用,守而不替,至於今矣。
 此名「布棋俗勢」,凡拙不可為也。


散水異法


 此名「遞相顯異」,意以或藏或露,狀類不同。法以剛側而中偃,下潛挫而趯鋒,則右軍《黃庭經》、《樂毅論》用此也。
 此名「潛相矚視」,外雖解摘,內則相附。此蓋鍾法,上,下以潛鋒暗衄,下以迅趯而捷遣。右軍遵用之,於真隸常為之。
 此行書,法以微按而餉揭,意以輕利為美。鍾、張、二王行書,並用此法。
 此草書,法以借勢捷遣而已,若失之以緩滯,即其為病甚矣。不可不慎也!


勒法異勢


 此名「鱗勒」。鱗勒之中,勢存仰策,而收雖云仰收,無使芒角,芒角則失於遒潤矣。鍾、王以下常用之。
 此名「借勢」。法以不仰策及鱗勒,但取古勁枯澀,無求銛利,則其妙也。右軍通變以避駢勢。夫為真隸必先用之。
 此名草勢,法以險策捷挫,鋒露飛動而己。
 此名「平布」,凡俗不可用也。


策變異勢


 此名「遞相顯異」,法以上背筆而仰策,下緊趯而覆收。則鍾書常用此,王逸少參而行之。
 此名「借勢」,不務策、勒,但取古澀而已。雖云古澀,用筆之意,不忘仰覆之理。
 此名章草、草書之勢,法以險勁飛動。鍾、張、二王章草、草書,常用此法也。
 此名「布算」,時俗所貴,非墨家之態,戒之。


三畫異勢


 此名「遞相解摘」。三畫用筆,勢相類,不求變異,則涉凡淺。法以上畫潛鋒平勒,中畫背筆仰策,下畫緊趯覆收。此蓋王法,則《黃庭經》「三門」「三」字用之。
 此名「遞相竦峙」,蓋行書用之。法以上勒側而中策,下奮筆橫飛。鍾、張、二王行草,並依此法。
 此名「峭峻勢」,亦草書之法,險利為勝。
 此名「畫卦勢」,俗鄙不可用。


啄展異勢


 此「人」、「入」等法,法以左罨略而迅利,右潛趯而戰行,行勢盡而微著摘,出而暗收。脫若便拋,下虞流滑,則冥於凡淺。梁庚肩吾《書論》云「將欲放而更留」,謂此。
 此名「交爭勢」,蓋行草法也。法以衄鋒啄掣,捷速疾進,為勢若交急,意存力敵,失之於鈍滑,斯可慎也。陳沙門智永常用此法。
 此名章草之法。法以潛按而微進,輕揭而暗收,趯之欲利,按之欲輕,輕則滑勁而神清,肥乃質滯而俗鈍。王濛草善於此法。


乙腳異勢


 此名「外略法」,蹲鋒緊略,徐擲之。不欲速,速則失勢;不欲遲,遲則緩怯。此法蓋鍾法,稍涉於八分、散隸,則歐陽詢守而不替。
 此名「蠆毒法」,法以引過其曲,微以輕【足存】其鋒,又以徐收而趯之。不欲出,欲出則暗收,如芒刺為善。梁庾肩吾《書論》云「欲挑還置」,謂駐鋒而後趯也。


﹝寶蓋﹞ 頭異勢


 此名「若【足存】」。夫上點既駐筆挫鋒,左右亦須挫鋒,橫畫亦須挫筆。何者?勢須順,戒在及異,則王書《告誓》「實」字之「」是也。
 此名「各相顯異」。上點既側,橫畫則勒,左衄筆而擺鋒,右峻啄以輕揭,則王書《告誓》「容」字之「」是也。
 此行書法,法以圓而飛動為妙。
 此章草書之法,其於險側,務在露鋒;其於勾裹,忌於緩滯。人不得法,則失之忽微耳,切慎之。


倚戈異勢


 此名「折芒勢」,法以潛鋒緊趯,趯意盡,乃潛收之,而趯【走歷】之。鍾繇「哉」字是也。
 此名「禿出」,上下縮鋒。雖言縮鋒,亦須潛趯而頓衄,則虞世南常用斯法也。
 此名「借勢」,既不潛趯,而暗趯,法以勁利而捷遣,則虞少監、歐陽率更用此法也。
 此名「背」,趯時用之。蓋所以失之於前,正之於後,故右軍有言曰︰「上俯而過矣,下衄勾而就之」,則《告誓》後「載」字是也。


頁腳異勢


 此狀上畫平勒而仰收,其次暗築而憿鋒,左右謂之鉤裹,其中布點相顧以更稱美。夫以上竦之而仰策,則中偃而平收;夫以策而再竦,則左啄而右側。故鍾、張、二王應從「頁」並用之。
 此名「斗」。折不仰不策,點不偃不收,謂之「壘塹」,張長史名之「總櫺」,非書家所為也。


垂針異勢


 此名頓筆,以摧挫為工。此乃古法,鍾元常守而不失,改為「垂露」。
 此名懸針,古無此法,右軍書《曲江序》,「年」字緣向下頓筆,「歲」字三畫藏鋒,與「年」字頓相逼,遂改為垂露頓筆直下垂針。後人立懸針相承,遵此也。


三 結裹法


  夫言抑左升右者,「圖」、「國」、「圓」、「冏」等字是也。
  夫言舉左低右者,「崇」、「豈」、「耑」等字是也。
  夫言促左展右者,「尚」、「勢」、「常」、「宣」、「寡」等字是也。
  夫言實左虛右者,「月」、「周」、「用」等字是也。
  夫言左右揭腕之勢者,「令」、「人」、「入」等字是也。
  夫言一上一下不齊之勢者,「行」、「何」、「川」等字是也。
  夫言用鉤裹之勢者,「罔」、「岡」、「白」、「田」等字是也。
  夫言欲挑還置之勢者,「元」、「行」、「乙」、「寸」等字是也。
  夫言用鉤努之勢者,「均」、「勻」、「旬」、「勿」等字是也。
  夫言將欲放而更留者,「人」、「入」、「木」、「火」等字是也。


  凡工書,點畫體理精玄,約象立名,究之可悟。豈不以點如利鑽鏤金,畫如長錐界石,仿玆用筆,坐進千里。
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


  夫用筆起止,偏旁向背,其要在蹲馭。起伏失勢,豈止於散水、烈火?其要在權變。改置裹束,豈止於虛實展促?其要歸於互出。曉此三者,始可言書。

永字八法詳說

永字八法,非关八种字法,乃八种笔势。--世伟


永字八法詳說


宋‧佚名

  《禁經》云︰八法起於隸宇之始,自崔、張、鍾、王傳授,所用該於萬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發其指趣,授於虞秘監世南,自玆傳授遂廣彰焉。李陽冰云︰昔逸少工書多載,十五年中偏攻「永」字,以其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八法者,「永」字八畫是矣。


一,點為側。

二,橫為勒。

三,豎為努。

四,挑為趯 。

五,左上為策。

六,左下為掠。

七,右上為啄。

八,右下為磔。


訣一

  側蹲鴟﹝chi4﹞而墜石,勒緩縱以藏機。弩彎環而勢曲,趯峻快以如錐。 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騰凌而速進,磔抑【走昔】以遲移。

訣二

   側不愧臥,勒常患平。努過直而力敗,趯宜存而勢生。 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而鋒輕。啄倉皇而疾掩,磔【走歷】【走昔】以開撐。


佚名《永字八法詳說》


側勢第一


  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為之。口訣云︰先右揭其腕,次輕蹲其鋒。取勢緊則乘機頓挫,借勢出之。疾則失中,過又成俗。夫側鋒顧右,借勢而側之,從勁輕揭潛出,務於勒也。

  問曰:側不言「點」而言「側」,何也?

  論曰:謂筆鋒顧右,審其勢險而側之,故名側也。止言點,則不明顧右,無存鋒向背墜墨之勢。若左顧右側,則橫敵無力。故側不險則失於鈍,鈍則芒角隱,而書之神格喪矣。筆訣云︰側者,側下其筆,使墨精暗墜,徐乃反揭,則稜利矣。

勒勢第二

  勒不得臥其筆,中高兩頭下,以筆心壓之。口訣云︰頭傍鋒仰策,次迅收。若一出揭筆,不趯而暗收,則薄圓而疏,筆無力矣。夫勒,筆鋒似及於紙,須微進仰策峻趯。

  問曰︰勒不言畫而言勒,何也?

  論曰︰勒者趯筆而行,承其虛畫,取其勁澀,則功成矣。今止言畫者,慮在不趯,一出便畫,則鋒拳而怯薄也。夫勒者藉於豎趯,趯則筆勁澀,亡其流滑,微可稱工矣。筆訣云︰策筆須勒,仰筆復收,準此則形勢自彰矣。

努勢第三

  努不宜直其筆,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下,最須有力。又云須發勢而捲筆,若折骨而爭力。口訣云︰凡傍捲微曲蹙筆累走而進之,直則眾勢失力,滯則神氣怯散。夫努須側鋒,顧右潛趯,輕挫其揭。

  問曰:畫者中心豎畫也,今謂之努,何也?

  論曰:努者,勢微努。曰努,在乎【走歷】筆下行。若直置其畫,則形圓勢質,書之病也。筆訣云︰努筆之法,豎筆徐行,近左引勢,勢不欲直,直則無力矣。  

趯勢第四

  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又云︰前畫捲則別斂心而出之。口訣云︰傍鋒輕揭借勢,勢不勁,筆不挫,則意不深。趯與挑一也,鋒貴於澀出,適期於倒收,所謂欲挑還置也。夫趯自努出,潛鋒輕挫,藉勢而趯之。

  問曰:凡字之出鋒謂之挑,今更為趯,何也?

  論曰:挑者語之小異,而其體一也。夫趯者筆鋒去而言之,趯自努畫收鋒,豎筆潛勁,借勢而趯之。筆訣云「即是努筆下殺筆趯起」是也。法須挫衄轉筆出鋒,佇思消息,則神蹤不墜矣。

策勢第五

  策須斫筆,背發而仰收,則背斫仰策也,兩頭高,中以筆心舉之。口訣云︰仰筆潛鋒,似鱗勒之法,揭腕趯勢於右。潛鋒之要在畫勢,暗捷歸於右也。夫策筆仰鋒豎趯,微勁借勢,峻顧於掠也。

  問曰:策一名折異畫,今謂之策,何也?

  論曰︰策之與畫,理亦故殊,仰筆趯鋒,輕抬而進,故曰策也。若及紙便畫,不務遲澀、向背、偃仰者,此備畫究成耳。筆訣云「始築筆而仰策,徐轉筆而成形」是也。

掠勢第六

  掠者拂掠須迅,其鋒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筆心至捲處。口訣云︰撇過謂之掠,借於策勢以輕注鋒,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勢旋於左。法在澀而勁,意欲暢而婉,遲留則傷於緩滯。夫側鋒左出謂之掠。

  問曰︰掠一名分發,今稱為掠,何也?

  論曰:掠乃徐疾有準,手隨筆遣,鋒自左出,取勁險盡而為節。發則一出運用無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夫掠之筆趣,意欲留而必勁。又孫過庭《書譜》云「遣不常速」,明矣。筆訣云︰從策筆下左出而鋒利不墜,則自然佳。

啄勢第七

  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筆下罨,須疾為勝。又云形似鳥獸臥斫斜發。亦云臥筆疾罨右出。口訣云︰右向左之勢為捲啄,按筆蹲鋒,潛蹙於右,借勢收鋒迅擲旋右,須精險衄去之,不可緩滯。夫筆鋒及紙為啄,在潛勁而啄之。

  問曰:撇之與啄,同出異名,何也?

  論曰:夫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勢而立。故非妄飾,貽誤學者。啄用輕勁為勝,去浮怯重體為工,攻之遠源,或不妄耳。筆訣云︰啄筆速進,勁若鐵石,則勢成也。

磔勢第八

  磔者不徐不疾,戰而去欲捲,復駐而去之。又云【走歷】筆戰行,翻筆轉下,而出筆磔之。口訣云:右送之波皆名磔,右揭其腕,逐勢緊【走歷】,傍筆迅磔,盡勢輕揭而潛收,在勁迅得之。夫磔法筆鋒須【走歷】,勢欲險而澀,得勢而輕揭暗收存勢,候其勢盡而磔之。

  問曰:發波之筆,今謂之磔,何也?

  論曰:發波之法,循古無蹤,源其用筆,磔法為徑。磔毫聳過,法存乎神,而磔之義明矣。凡磔若左顧,右則勢鈍矣。【走歷】重鋒緩,則勢肥矣。須遒勁而遲澀之。凡險勁風骨,泥滯存亡,以法師心,以志專本,則自然暗合旨趣矣。筆訣云︰始入筆,緊築而微抑,便下徐行,勢足而後磔之。其筆或藏鋒出鋒,由心所好也。

Monday, October 05, 2009

秋感

中夜無眠,披衣望月。玉輪懸空,銀河在天。蟲聲唧唧,秋意襲人。倏而狂風起,林中颯颯作響,漫天飛葉盤旋扶搖,好似波濤夜驚,但覺寒氣襲人。須臾浪過無痕,蟲聲復鳴。此即歐陽之秋聲也歟?

有感云:木凋零兮葉自落, 風
蕭颯兮月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