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3, 2007

论说文写作:结构

·廖 康·

论说文写作是美国大学本科的必修课。我们这游学移民的第一代,多数人都是直接来读研究生,其中多数又是理工科,对论说文这门 课未必很了解。如今,子女要上大学了,很多家长在写作这方面对儿女爱莫能助。其实,我们自己在工作中也少不了要写论说文性质的东西,但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英 语说还说不利落呢,遑论写作。他们错就错在这里。改进英语写作比增进听说能力容易多了。除了个别语言天才以外,要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甚至连口音都没有, 那一定要在变声以前就开始学。如果错过了时机,还不如把时间用在改进写作上。说英语,只要发音基本准确就行了,自然大方地说,别图快,也不必追求那惟妙惟 肖的语音语调;那不仅做不到,而且可能因刻意模仿抑扬顿挫的朗读腔调,说起话来像念书,反而让人觉得别扭。其实,有点口音,还可能是你的语言魅力呢。但如 果你的工作报告写得好;提建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讲道理具有说服力,不张扬;得结论水到渠成,珠联璧合;那么,上级和同事就会认为你的语言能力强,对你 另眼相看。其实,这并非艰难任务,大学本科的论说文写作教的就是这本事。我一老中,也教过三年英文写作课。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吹嘘的事;教授们最不爱教的就 是写作课,往往扔给助教来干。但论说文恰恰是英语系提供全校最实用的一门课。可惜,很多学生当时看不到它的价值,又看不起助教,没有认真学。工作后,方才 明白,再来补课。为此,我将写几篇小文,介绍一下论说文写作的结构和论说中需要避免的常见毛病和逻辑错误。首先,我要谈谈结构的必要,以及主题呈现和起承 转合的写作手法。

我们都知道“文无定法”,就是说文学创作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要花样翻新,才有美感;与之相反,论说文的写法是有 一定之规的,以便读者迅速便捷地了解你的观点,轻而易举地跟上你的逻辑,清晰无误地明白你的例证,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结论。论说文的目的与诗歌、小说等有 所不同,不是为了抒情言志,不是为了营造美感,不是为了悦己怡人。当然,若能捎带产生这些作用就更好了,但论说文的主要目的是阐述观点,说服读者。无数实 践证明,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遵照下面要讲明的格式就能够写好。至少在美国的学术界,无论导师,还是其他读者,都期待论文基本依照这传统格式来写,他们也是 照着这格式来读。如果你写得不合规范,人家在阅读中就感到吃力。除非你是大手笔,有意破格,立异标新,否则你的文章就不入法眼。

这个 格式对中国人来说,其实并不新鲜,就是我们熟知的“起、承、转、合”。你可能会说,那不就是我们批评、嘲笑的八股文的套路吗?确实,这格式与八股文不乏相 似之处。但首先,我要为八股文说句公道话。许多人连八股文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跟着批评、嘲笑,这是不公道的。八股文这种考试形式其实非常实用,为公 平、简易地评判作文设立统一的规范,使考官能够有效的进行大致不差的评判;也给文章套上同样的笼头和镣铐,看谁能够在其中施展才华,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 平。批评它容易,建立起更好的形式就难了。至今,我们也没有发展出更好的评判论说文的规范。作文考试的评判基本上是凭考官的好恶,远不如八股文客观公允。 好在我们还有其它一些形式的考试,比如大家熟悉的“数项择一”multiple-choice,但那只能考理解,难以考创作和论说能力。

现 代论说文的“起、承、转、合”,简单说来,就是要在第一段快结尾处道出文章要论述的主题;在随后数段中发展、支持你的观点;最后还要提到相反的理由和可能 性,再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就是开篇提出的主题。之所以把“起”放在开篇一段的结尾处,是因为你首先需要介绍将要讨论的问题或已经存在的观点。吸引住读 者的注意力后,让他们明白问题的意义了,再提出自己的看法。随后,废话少说,而马上就要一条条论证了。所以主题通常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比如本文的“我要 谈谈结构的必要,以及主题呈现和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读者自然会期待你遵循次序,谈论该“必要”和“主题呈现”及“起承转合”。

“承” 在现代论说文中就是运用逻辑来说理,并提供证据和数字来支持你的观点。所需注意的是,在每段第一句,最好点明你要展开的论点,以便读者明白你在本段要完成 什么任务。有时,读者对该论点很清楚,看了首句就知道你这段要讲什么,可能会跳过去,看下一个论点。你的论说文如果没有按照这传统方法行文,读者就不得不 放慢速度,仔细阅读,反复阅读,才能明白你的观点。你不应期待你的读者都像你母亲那么耐心,都像你太太那么爱你,都像你学生那么崇拜你。有一段论说得不清 楚,人家就可能不想再读了,更别想说服人家了。论说文也不应像侦探小说那样扑朔迷离,不应像初恋情人那样羞涩含蓄,不应像外交辞令那样模棱两可。你须要明 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你的看法,确确实实地论证每一个观点,肯肯定定地传达文章的信息。本文介绍的结构是实现这目标的有效写法。

话又说回 来了,规矩是给凡人定的,大师总是要打破规矩。那些流芳百世的锦绣文章中不乏论说文,但你要想从中找出固定的结构和写作的金科玉律,大概会徒劳无功。天才 总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即便是奔跑在古老的驿道上,也会踏出一路金花。他们以其各自不同的特殊方式表述自己体验到的真理,或直接了当地说出至理名言,凿 凿确确,彪炳千秋;或循循善诱,曲径通幽,引人走过各种迷宫陷阱,最终来到光明的彼岸。平庸我辈,只感到心智贴近了神明,恍惚中怡然似有所得。但回首望 去,峰回路转,雾掩云遮,早已忘言。

我们毕竟是凡人。大师在上,我们只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却无法模仿。许多艺术家都说过“学我者 死”之类的话,意思是说:步他们后尘,不会有出息,更不会超越他们。论说文大师的绝佳写法更难以重复,我们这些平凡的教书匠自己还写不了那么好呢,如何教 得?但学生还是要学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无从学起。我们只得退而求其次,比照着通常成功的写法行文;即如上所说,把主 题写明,一段段发展、论证,提及相反的理由和可能性,再做总结,加强开篇所言之主题。短小的文章这样写,长篇大论,如硕士、博士论文也不例外,只是可能需 要把开篇的一段发展为一章,详细说明问题所在,前人有何论述,有何不妥;把一句话的主题发展为一段,讲明自己的看法;把一段论述发展为一章,逐一阐明自己 看法中的每一个观点。无疑,“承”是最主要的,你要花大力气做研究,运用严密的逻辑,翔实的论据、精确的数字详细论证你的观点。不能像本文这样,随便说说 了事。不过,读者若想看个短文的实例,不用远行,本文也可以用来作参考。(第一段最后一句是起;随后四段是承,倒数最后一段是转,本段是合)虽然其承托较 弱,通过拙文看文章结构,但愿也差强人意。希望大家察看后会欣喜地说:这个不难,我也做得来。

□ 寄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