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3, 2007

论说文写作之三:对事不对人

·廖 康·

要想说服人,最重要的方法是运用逻辑。人是理性的动物,再蠢笨的人,只要神经正常,也会讲理。你要是心平气和地讲理,人们通常都会听,都可能被你说服。可 你一旦进行人身攻击,哪怕是间接的,哪怕仅仅露出一点讥讽或蔑视,闻者感情的体液就可能涌起,淹没理智的通路,拒绝接受你的观点了。就算你即将口吐莲花, 人家也不愿意听了。书写的文字更容易产生误解;由于没有语音语调、表情手势来帮助你表达,玩笑可能读不懂,调侃可能被当真,善意可能被当成恶意。善意尚且 如此,恶意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论说文一定要对事不对人。这个原则在西方传统悠久,概念普及,他们至今仍沿用拉丁语Ad Hominem来表明这种谬误。 如果老师在您孩子的作业本上写下这字样,您可不要紧张,那不是说您的孩子可能有同性恋倾向,而是指其论点“对人”了,要改过。攻击人的形式除了直接和间接 指责别人以外,还有一种也较常见,那就是翻老账,说别人以前曾经说过与现在的观点相反的话,拉丁文是Ad Hominem Tu Quoque(你也 曾)。下面我就一一举例,详细说明这些谬误。

不用说,骂人话绝对不应出现在论说文里。辱骂根本不是战斗,也不是论说。有些话,像洋奴啊,数典忘祖啊,什么什么党的走狗啊,言者可能认 为并不是辱骂,而是陈述事实。这种词语用在征讨檄文里可以,用在论说文里就不恰当了。毕竟,你不是要图一时笔头痛快,你是要想说服人家,也就是把读者看作 你可以争取的潜在同盟,当然要尊重对方了。如果对方真是洋奴、走狗之流,你就根本不应该跟他们浪费笔墨。

更常见的对人不恭是间接显现于字里行间的,比如:“这也值得大惊小怪吗?在……书中,古人早已说过……”或者:“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 道……”这种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别人孤陋寡闻、学问欠缺。世界上的事情如恒河沙数,知识更是无穷无尽。近百年来,知识爆炸,任何人若想一直走在本行业前 沿,都必须终生不断努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那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谁都可能有未查不晓之事,即便是普通常识,也有遗忘疏漏之时。 你看到了,指出来就是了。千万不要加上那句多余的话。别人大度还好,越是碰到见识少,学问小的人,也许就是你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说服的人,越是可能因为你 那句不尊重人的话离你而去。

有一种逻辑谬误是把人化入事中,把人等同于事。在谈到堕胎问题时,常听到有人这样说:“他当然反对堕胎了,他是牧师嘛!”而对他提出的反 堕胎理由,无论多么有科学依据,也不置一词。这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就等于说,神职人员的看法都是出于信仰,与科学无关,不值得辩论。宗教的确不在论说的范围 之内,这一点我在下一篇里会详细探讨,但是你不应该因为人家是牧师,就不看他的具体论点了,就想当然地以为人家不讲逻辑,不讲科学。同理,也不应该这样说 一个妓女、小偷、犯过罪的人,或什么党员。根本就不应该提人家是干什么的,有理就说理好了。

最后一种“对人”的辩论法比较有欺骗性,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花力气讲述的,那往往是以“你也曾”开头的。有一种记忆力特别不应提倡,那就 是专门记忆别人的过错或别人以前某种观点的能力,用在翻老账中。两口子吵架,经常会说这种话:“你以前还……你不是说……你也曾……”记忆是有选择性的, 往往是对自己有利的就记住了,引用时也不顾当时的背景。很可能他们早已忘记当时是怎么回事了,却只管当下痛快淋漓。写论说文可不能沦落到夫妻吵架的地步, 辨理就是辨现在谈论的道理。不要提以前的事。以前有以前的情况,时空交错的那个点不可能再回去了,提它做甚?再改编一句名言:“我以前的看法只代表我当时 的观点……”也就是说,我现在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你翻我一年前的老账和提我小时候撒尿和泥那会儿说的傻话并没有本质差别。你说我的观点前后不一致,可 世界上有几个人的看法是终生一致的?

当然,这里讨论的都是关于正式论说文的一般情况。在网上一来一往的短帖子不在此内;讨伐檄文,匕首投枪一类的杂文也不在此类。那些文体的 目的在于表明一种观点,或指责一种观点,只求赞同者读了痛快,反对者读了恼火,并不期待读者看完文章后就接受作者的观点。他们尽可以痛快淋漓地宣讲、嘲 笑、反讽、指责。其效果往往可以为论说文做反证。而且,如果受到你反驳的一方是变色龙,总是彼一时,此一时地为自己的利益改变原则,那你当然要指出这种行 为模式。这并不同于一时一事地翻老账。

总之,论说文的目的是说明事物和道理,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作者的意见,所以一定要对事不对人。哪怕是间接的不恭之词,也必须尽量避免。其实,你只要真正在内心深处尊重读者和辩论对象,就不大可能出言不逊。言为心声,读者通常也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出你的真诚或虚伪、谦逊或傲慢。

2007年7月15日

□ 寄自美国

论说文写作之二:细说结构

·廖 康·

一说到固定的结构,就会引起两类人皱眉。一类是非常富于创造性,不肯墨守成规的人。另一类是不善于组织安排,不擅长逻辑思维 者。前者一看到成语谚语,可能都会皱眉头。您再跟他们说,要按照固定的格式写文章,他们就更受不了。可是别忘了,论说文的主要目的是论理,说服人,而不仅 是为了产生阅读愉悦。有时候,认识真理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论说文也不同于抒情散文、议政杂文以及纯粹美文。那些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抒发情绪,针砭时事, 营造美感,都需要在形式上标新立异才能实现。论说文不是不能花样翻新,但那最好留给大手笔去做。通常,你要想写好项目建议,说明怎样做有什么益处,或是要 论证某事有什么害处,或是比较两个东西的优劣,或是总结一项工作的成果,或是论述某个工程的可行性,或是讲明一个案由及其后果,等等,只要你按照起、承、 转、合的结构来写,至少会写得层次分明,让读者轻而易举地跟着你的思路走,从而可能实现你的目的。

至于第二类人,由于不善于有条不紊 地思维,让他们按照任何格式写文章都如同赶鸭子上架,所以他们也要反对。但写论说文的过程正是帮助他们理顺自己思想的过程。多写几次,就会发现自己的头脑 清晰了,思路通顺了,逻辑增强了。您要是问我怎么会有这把握,坦率地说,我就属于后者。我就是通过学习、教授写论说文,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 我就以“恢复死刑之错误”、“戒烟之必要”和“比较两部影片”为题来谈谈这些论说文的结构一般都怎么安排。

讨论“恢复死刑之错误”并 令人信服是相当困难的。首先,我要改编一句名言作为我的声明:“我提到的论点不一定代表我的观点,而只是为了在此讨论的方便。”开篇时,千万别以为读者对 美国近百年来有关死刑的情况都很了解,你需要做简单介绍。要让大家知道在美国死刑曾经多么普遍易行,要介绍上世纪初流行的决定论和一些著名律师对取消死刑 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近年来许多州恢复死刑的情况。然后,要旗帜鲜明地说出你的主题,比如:死刑不能阻止杀人,不是伸张正义,有害无利,总会发生冤案,而且 花费太大。

随后,你至少要写四段分别发展这些论点:一)用数据来说明为什么死刑不能减少杀人案,比如德州,虽然有死刑,但其杀人案的比例比其它州却高。还要用统计来说明杀人案多数是情急所为,并非谋杀,案犯根本没时间考虑后果,所以杀鸡也吓不了猴。

二)既然死刑没有警戒效果,那它就仅仅是报复行为了,而报复绝不是正义行为,无论对旁人和受害者亲属的心理都是害大于利,应该被人类文明抛弃。这段不好写,但写好了也最可能出彩。

三)用数字和实例来讨论冤案的可怕。数字很可能不高,但千万不要取模糊不清的有利数字,那一两个小数点无足轻重。要从情感入手:谁都不愿意被冤枉,错杀一个人也是无可挽回的天大的冤枉呀!把杀人犯终身监禁,会起到同样的,防止他再次杀人的作用。何必处死呢?

四) 如果有人说终身监禁花费太多,那你一定不能放过这个机会教育读者。首先,你可以说人命本不能以金钱来计算,但即便考虑费用,实际情况也和为此而赞成死刑者 的设想相反。监禁一年最多花费四万美元,终生监禁者的平均狱龄是十五年。但是死刑犯可以多次上诉,每次都要花费纳税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几次加起来 的总费用要远远高于终身监禁的花费。在此,你要拿出准确数字,来源一定要可靠,我给的数字仅仅是记忆中的例子。

四段承托完毕,在结尾 前别忘记还要“转”。其必要性在于,无论你多么有理,也要考虑对方的理由。对方最好的理由大概就是死刑能够一劳永逸地防止杀人犯再次行凶,因为杀人犯越狱 或获释后再次杀人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肯定了这一可能性后,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反驳。你又可以用数字表明再次杀人的可能性有多么小,比冤枉无辜的可能性要小 得多,我们不该因小失大。最后,你还要回到你自己的观点上来,用不同的话来重申你反对死刑的这四条理由,让读者眼睛离开了你的文章,脑子还记着你的话。

与此相似,论说“戒烟之必要”也就是论说吸烟的害处。简断截说,你首先要介绍烟草消费的现状,让读者重视这个问题。然后提出主题,比如: 使用烟草会增加患病的可能性,会影响间接吸烟者的健康,会加重消费负担,会引起火灾等。显然,第一个论点最重要,可以按照你要谈论的各种病症分为数段;每 段谈论吸烟对一种病的不利影响,要利用翔实的数据来说明其危害程度。

当然,有的人会说,身体是我自己的,我愿意怎么糟蹋,你操什么心 呢?所以,你要另写一段,专门讨论间接吸烟的害处,尤其是婴儿所受之害。也要找数字来支持你的论点。而且,讲一两个生动的实例也会有帮助的。论说文主要是 说理,但对那些不那么理性的读者,情更容易更打动他们。

与健康相比,有的人可能更在乎金钱,所以你也要替他们算算吸烟的费用。一天一 包好像没多少钱,乘以岁月就不得了。一年就烧掉一台高级彩电呀!烧钱还算好的呢,有的人反正有的是钱,不吝惜。可吸烟还可能烧房子、烧人呢!这一段要是没 有数据,你描述个实例就行了。不用说,那怕只烧死了一个人也不应该。有的学生还建议讨论吸烟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扔烟头造成的不卫生。我劝他们不必画蛇添足 了。

然而,也不要匆匆结尾,还要转一下。你可以说你理解很多人吸烟是出于习惯,是为了刺激,是帮助减肥,等等。可转也不要转大发了, 转到对立面回不来,你可就前功尽弃了。你要强调人的意志力,那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差别之一;还要建议一些又刺激,又无害的替代活动,以及比吸烟更有效的减肥 手段。最后,把吸烟的各种害处和这点小小的刺激再比较一下,这样收尾,读者才可能牢牢记住你的论点。当然,他们不见得真地会因为读了你的文章就戒烟。正如 马克·吐温所说:“戒烟太容易了,我都戒了一千回了。”这不能证明你的文章弱,而是人的弱点太强了。

以上两个例子很相似,但另外一种 论说文,即通过比较来说明问题的文章,在结构上需要更加仔细。千万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乱比。或者采用ABCD—abcd的比法,或者采用A-a,B -b,C-c,D-d的比法。如果每一项相比的内容不多,可用第一种比法。例如比较两辆汽车,你可以先说一辆的性能、外观、价格、可靠性;然后再说另一辆 的性能、外观、价格、可靠性。如果每一项相比的内容很多,用第二种比法也许会清楚些。就拿从同样的小说和话剧改编的两部影片为例吧,你想比较它们的故事改 编、演员分派、表演、导演和蒙太奇,讨论孰优孰劣;每一部分你都有不少话要说,那还是分头一项项比较才容易让读者看清你的观点。

我在 比较《法尔芒》Valmont和《致命恋情》Dangerous Liaisons这两部电影时,就采用了第二种比法。开篇后,我写了三段,谈《法尔芒》 改编之妙,随后一段谈《致命恋情》改编的问题。由这种改编,我设想它也许和演员分派有关。于是,后两段比较两部影片中哪些演员选派得适合他们的角色。接下 来两段又结合演员分派进一步讨论了故事改编。接着两段比较两部电影的表演和导演,结尾前的两段比较其蒙太奇用法的优劣。我拿这篇文章来做说明,不是自夸, 仅仅是为了方便查阅。这篇的结构并不太好,转得太少,不明显。《致命恋情》还有些明显的长处我没有提,可能会让人觉得我太偏爱《法尔芒》了。

当 然,依照这种结构写论说文,只是通常的做法,是大学里教本科生写作的基本套路。有个学生问我,写情书用这种格式会不会有效?我说:陷于情网的人,智力大约 都处于最低点,你去跟她起、承、转、合地论理,她才没耐心看呢!你得写雪莱那种《爱的哲学》一类的诗歌,“你看那山峰吻着苍穹,波涛互相偎依……”用那种 浪漫的词语打动情感才管用。而且,成熟的作家,即便是写论说文,也可能别出心裁,根据议题和自己的经验、秉性、长处,随心所欲地发挥,写出更精彩的论文。 在我们到达那个水平之前,老老实实地采用被实践证明的有效结构--即明确的起、有力的承、巧妙的转、令人信服的合,至少能够保证你写出条理清晰的论说文。

论说文写作:结构

·廖 康·

论说文写作是美国大学本科的必修课。我们这游学移民的第一代,多数人都是直接来读研究生,其中多数又是理工科,对论说文这门 课未必很了解。如今,子女要上大学了,很多家长在写作这方面对儿女爱莫能助。其实,我们自己在工作中也少不了要写论说文性质的东西,但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英 语说还说不利落呢,遑论写作。他们错就错在这里。改进英语写作比增进听说能力容易多了。除了个别语言天才以外,要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甚至连口音都没有, 那一定要在变声以前就开始学。如果错过了时机,还不如把时间用在改进写作上。说英语,只要发音基本准确就行了,自然大方地说,别图快,也不必追求那惟妙惟 肖的语音语调;那不仅做不到,而且可能因刻意模仿抑扬顿挫的朗读腔调,说起话来像念书,反而让人觉得别扭。其实,有点口音,还可能是你的语言魅力呢。但如 果你的工作报告写得好;提建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讲道理具有说服力,不张扬;得结论水到渠成,珠联璧合;那么,上级和同事就会认为你的语言能力强,对你 另眼相看。其实,这并非艰难任务,大学本科的论说文写作教的就是这本事。我一老中,也教过三年英文写作课。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吹嘘的事;教授们最不爱教的就 是写作课,往往扔给助教来干。但论说文恰恰是英语系提供全校最实用的一门课。可惜,很多学生当时看不到它的价值,又看不起助教,没有认真学。工作后,方才 明白,再来补课。为此,我将写几篇小文,介绍一下论说文写作的结构和论说中需要避免的常见毛病和逻辑错误。首先,我要谈谈结构的必要,以及主题呈现和起承 转合的写作手法。

我们都知道“文无定法”,就是说文学创作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要花样翻新,才有美感;与之相反,论说文的写法是有 一定之规的,以便读者迅速便捷地了解你的观点,轻而易举地跟上你的逻辑,清晰无误地明白你的例证,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结论。论说文的目的与诗歌、小说等有 所不同,不是为了抒情言志,不是为了营造美感,不是为了悦己怡人。当然,若能捎带产生这些作用就更好了,但论说文的主要目的是阐述观点,说服读者。无数实 践证明,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遵照下面要讲明的格式就能够写好。至少在美国的学术界,无论导师,还是其他读者,都期待论文基本依照这传统格式来写,他们也是 照着这格式来读。如果你写得不合规范,人家在阅读中就感到吃力。除非你是大手笔,有意破格,立异标新,否则你的文章就不入法眼。

这个 格式对中国人来说,其实并不新鲜,就是我们熟知的“起、承、转、合”。你可能会说,那不就是我们批评、嘲笑的八股文的套路吗?确实,这格式与八股文不乏相 似之处。但首先,我要为八股文说句公道话。许多人连八股文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就跟着批评、嘲笑,这是不公道的。八股文这种考试形式其实非常实用,为公 平、简易地评判作文设立统一的规范,使考官能够有效的进行大致不差的评判;也给文章套上同样的笼头和镣铐,看谁能够在其中施展才华,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 平。批评它容易,建立起更好的形式就难了。至今,我们也没有发展出更好的评判论说文的规范。作文考试的评判基本上是凭考官的好恶,远不如八股文客观公允。 好在我们还有其它一些形式的考试,比如大家熟悉的“数项择一”multiple-choice,但那只能考理解,难以考创作和论说能力。

现 代论说文的“起、承、转、合”,简单说来,就是要在第一段快结尾处道出文章要论述的主题;在随后数段中发展、支持你的观点;最后还要提到相反的理由和可能 性,再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就是开篇提出的主题。之所以把“起”放在开篇一段的结尾处,是因为你首先需要介绍将要讨论的问题或已经存在的观点。吸引住读 者的注意力后,让他们明白问题的意义了,再提出自己的看法。随后,废话少说,而马上就要一条条论证了。所以主题通常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比如本文的“我要 谈谈结构的必要,以及主题呈现和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读者自然会期待你遵循次序,谈论该“必要”和“主题呈现”及“起承转合”。

“承” 在现代论说文中就是运用逻辑来说理,并提供证据和数字来支持你的观点。所需注意的是,在每段第一句,最好点明你要展开的论点,以便读者明白你在本段要完成 什么任务。有时,读者对该论点很清楚,看了首句就知道你这段要讲什么,可能会跳过去,看下一个论点。你的论说文如果没有按照这传统方法行文,读者就不得不 放慢速度,仔细阅读,反复阅读,才能明白你的观点。你不应期待你的读者都像你母亲那么耐心,都像你太太那么爱你,都像你学生那么崇拜你。有一段论说得不清 楚,人家就可能不想再读了,更别想说服人家了。论说文也不应像侦探小说那样扑朔迷离,不应像初恋情人那样羞涩含蓄,不应像外交辞令那样模棱两可。你须要明 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你的看法,确确实实地论证每一个观点,肯肯定定地传达文章的信息。本文介绍的结构是实现这目标的有效写法。

话又说回 来了,规矩是给凡人定的,大师总是要打破规矩。那些流芳百世的锦绣文章中不乏论说文,但你要想从中找出固定的结构和写作的金科玉律,大概会徒劳无功。天才 总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即便是奔跑在古老的驿道上,也会踏出一路金花。他们以其各自不同的特殊方式表述自己体验到的真理,或直接了当地说出至理名言,凿 凿确确,彪炳千秋;或循循善诱,曲径通幽,引人走过各种迷宫陷阱,最终来到光明的彼岸。平庸我辈,只感到心智贴近了神明,恍惚中怡然似有所得。但回首望 去,峰回路转,雾掩云遮,早已忘言。

我们毕竟是凡人。大师在上,我们只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却无法模仿。许多艺术家都说过“学我者 死”之类的话,意思是说:步他们后尘,不会有出息,更不会超越他们。论说文大师的绝佳写法更难以重复,我们这些平凡的教书匠自己还写不了那么好呢,如何教 得?但学生还是要学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无从学起。我们只得退而求其次,比照着通常成功的写法行文;即如上所说,把主 题写明,一段段发展、论证,提及相反的理由和可能性,再做总结,加强开篇所言之主题。短小的文章这样写,长篇大论,如硕士、博士论文也不例外,只是可能需 要把开篇的一段发展为一章,详细说明问题所在,前人有何论述,有何不妥;把一句话的主题发展为一段,讲明自己的看法;把一段论述发展为一章,逐一阐明自己 看法中的每一个观点。无疑,“承”是最主要的,你要花大力气做研究,运用严密的逻辑,翔实的论据、精确的数字详细论证你的观点。不能像本文这样,随便说说 了事。不过,读者若想看个短文的实例,不用远行,本文也可以用来作参考。(第一段最后一句是起;随后四段是承,倒数最后一段是转,本段是合)虽然其承托较 弱,通过拙文看文章结构,但愿也差强人意。希望大家察看后会欣喜地说:这个不难,我也做得来。

□ 寄自美国

Thursday, August 09, 2007

在美国骑摩托:桃花依旧笑春风

廖 康·

美国公路发达,开车可以到达几乎任何地方。然而,有谁去过身边的村庄、小镇?附近的山林、水湾?不是开车不能去,而是嫌道路太 窄,名声不大。于是,我们舍近求远,宁愿开几个小时的车,到一所谓游览胜地和其他不远百里而来的众多游客挤到一处观看大同小异的景点,咀嚼千篇一律的饭 食,也不肯惠顾附近的山水和人家,对周边的美景简直一无所知,犹如灯下黑。为此,我们大多数人的运载工具也许要负一半责任。骑摩托就不同了:摩托车就像 马,似乎有自己的意识,它要带你去人烟稀少的地方,它会载你到遗世独立的境界,它总是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读书的山城脚下有条河,没听 说沿河有什么风景名胜。一个初春的周末,我跨上摩托,信马由缰,本想去远处转转。但两次跨过这条弯曲的小河后,便对它产生了好奇心。河水清澈见底,鹅卵石 和大块的岩石布满河床,两岸绿树逐渐浓密,河水流动得时缓时急;这里是平静而略带漩涡的水流,那里翻起簇簇雪白的浪花。沿河有一条窄窄的小路,稀疏地坐落 着一些破旧的房屋,看不出是住家还是作坊。如果开轿车,单是这小路和破屋就足以令人却步。摩托车却受其吸引,掉头下了公路,带着我溯流而上。

不 一会儿,小路就变成沙砾土路,仿佛有意让我减速,以便欣赏岸边越来越美丽的风景。小河时宽时窄,但总地来说是越来越细,水愈显明澈。渐渐地,它称不上河 了,而更像一条大溪;离土路时远时近,但总在视线之内。溪岸青草萋萋,很多大石块上覆盖着绿苔,似乎久无人迹。溪水清浅,偶见有人提裙而涉。空气中弥漫着 泥土和草木的清香,我掀开头盔上的脸罩,大口大口地吞噬这新鲜空气。婉转的鸟鸣和汩汩的溪流声也跟着涌入头盔;我索性把它摘下,充分享受这田野的气味和动 听的天籁。

房屋越来越稀疏,路越来越窄,基本上就是一车之宽,有的路段被灌木和杂草夹束得如此之窄,要是雨后轿车开来,简直就是在通过洗 车道。隔不远,路边就有一个小弯,供错车或掉头。有的路段两旁的枝叶搭过来,拉起手,形成绿色的拱洞,其高度,我估计,也就是刚够当地人过卡车。开了这么 久,也不见农田,这儿的人大概以放牧为生。

路旁凡有人家处,都有两条小径;一条通往左边的小屋,一条通往右边的大溪。我见到一处风景格外 幽静,便右拐,来到溪畔。这儿有株大树,看样子年纪至少上百了;树干斑斑、枝杈荣荣、华盖森森。我在树下青石上盘腿而坐,看溪水潆洄,听流莺鸣唱;似乎明 白了出家修行的老道为什么能够清心寡欲,留恋山林。我也试图打坐入定,但毕竟凡心未了,定未入成,却眯了一觉,醒来又蠢蠢欲动。从青石上一跃而下,掬起一 捧溪水洗洗脸,留下孙猴的印记,又上路了。

说什么九溪十八涧,峰回路转,那比得上我这一路百转千洄,曲径通幽。最堪胜出之处乃是其十足的 原生状态。即使偶有人家,房屋也一律褐色,与树干相差无几,仿佛长在林中。沿着大溪美景无数,要是在中国,那些大石头上还不得写满了骚人墨客的红漆烂字? 当他们自以为给天地增添了人文景观时,殊不知恰恰捣毁了自然之美;犹如一个小姑娘好端端的脸蛋,偏偏抹上了浓妆重彩,原本清澈的眸子却让黑兰的眼墨喧宾夺 主了。

也不知走了多久,才觉得腹中呼唤。我虽然带有干粮,还是希望能够吃到热饭。心中方有所思,眼前就出现一个小小的加油站,只有一个简 易的油泵,加油站褐色的小木屋因没有树木遮挡而晒得有些发白。站长灰白的胡子杂乱无章,裹着一张布满皱纹的老脸,让我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他耳朵上 也夹着一支圆珠笔,但是没有头巾,浓密的灰发飞扬跋扈,有点像爱因斯坦。我问他有什么热的东西可吃,他说有haggis,但是需要一个来小时才能做好。

我 闻言,大喜过望。当年在苏格兰留学欢度“彭斯之夜”时,我吃过这玩意儿;那是把羊的心、肝剁碎和洋葱、燕麦混在一起,加上板油和佐料,包在羊胃里炖制而 成。听上去这吃食相当土气,但味道特殊,有嚼头;有人讨厌,有人喜爱,我属于后者。而且我一向喜欢尝鲜,无论榴莲,还是这“亥吉斯”,什么怪味都能接受。 美国的食品检查非常严格,很少见到什么各色的食品。我万万没想到能在这山乡里碰到会做苏格兰特产之人!他这小站碰巧还有我喜爱的黑啤酒,于是,我一边喝 酒,一边跟站长聊天,等着他女儿现做。

她是个十五、六岁的小丫头,穿着件白底蓝色碎花的小褂,倒也与她那一脸小雀子相配。开始我并没有注 意她,但忙过一阵之后,她便坐在一旁,一双麋鹿般褐色的大眼睛盯着我们,一声不响地听我们谈话。她家祖上还真是从苏格兰来的。我在苏格兰的经历是一生中最 美好的两年;那时无忧无虑,时不时就去高地游玩,充分领略了苏格兰人的热情友好。如果说美国人与你见面熟,回头忘;英国人不易交友,而一旦与你结交,便可 能终生为友;苏格兰人与你则是见面熟,并很可能成为终生朋友。直至今天,我还与当年在澳克兰岛一面之交的摄影师每年一信呢。这位居美两代的站长似乎古风犹 存,说起苏格兰,我们一见如故。

其实他只去过一次苏格兰,呆了三个月。不知怎的,故土有股奇怪的吸引力,让他差一点决定返迁回去。在那里 游览访旧时,他妻子怀孕了,后来还是回到美国生下了这妮子,Bonnie,他指了指女儿。这时我注意到,她在那么专注地听我们谈话,浓密上翘的睫毛下那双 眼睛里有些迷茫的神色,也许是憧憬。我们谈到的那些地方和景观,什么赫布里奇群岛的岩洞,尼斯湖的怪兽,罗梦湖的仙境,爱丁堡的壮观,等等,也许让这个乡 下女子着迷了。我知道,这个山民之州十分闭塞。别说这小山村了,就连我们班念硕士的同学中还有连匹兹堡都没有去过的人呢!那不过在两小时车程以外啊。

“什么味?炖煳了吧?”老爹耸着鼻子问道。Bonnie跳起身来,赶忙关火。“煳得厉害吗?还能吃吗?”老爹又问,口气中透着责备。我说:“肯定没事,有点煳才好吃呢。”

还 真是这样,把煳掉的那一小块切掉,里面透出一股焦香,别有风味。我也饿了,大块朵颐,转眼便吃了个精光。偶一抬头,见Bonnie正盯着我,大概没见过这 种贪婪的吃相吧?可她倒脸红了,好像觉得这样盯看客人不礼貌,就走开了。老站长说他这是第一次见到喜欢吃亥吉斯的中国人。我说中国跟苏格兰有不少相似之 处,我们都比较穷,因此什么都吃,自然也要想办法把不那么好吃的东西做好吃了。老站长很高兴,自豪地说他做亥吉斯的诀窍是添加一点Glenfiddich 牌的威士忌,那是用单独一种麦芽酿的酒,用别的酒味道就不同。我说你把诀窍告诉我了,不怕我跟你竞争吗?他狡黠地挤了挤眼,说他还有一道配料没告诉我呢。 那一刻我感到,他也许没有看上去那么老。

吃完饭,老站长竟然不要我付账,说他很久没有跟谁聊得这么投机了,我是他的客人,不是顾客。我知 道硬要付钱会伤他一片好心,搜了一下身上,只有佩戴的一个小小的玉石项链还拿得出手,便摘下来给他,说送给她女儿,好歹这是来自中国的工艺品。老人也不推 辞,接过来,转手交给女儿。她拿在手里端详着,小脸红扑扑的,若不是老人提醒,几乎忘了道谢。

两年后,我的学业结束了。临走前,我再次去 那山乡,又到那加油站吃午饭。溪流还是那么清澈明亮,草木还是那么郁郁葱葱,但没有见到Bonnie。她老爹亲手给我做亥吉斯,并告诉我,女儿不甘心在那 小山乡蜗居,竟然考上了爱丁堡大学,去苏格兰留学了。我们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虽然还是那么投机,却少了些热烈。老站长没有忘记炖在炉子上的亥吉斯,这 次没有烧煳,自然也没有那焦香了。

回家的路上,唐朝崔护的七绝《题都城南庄》不禁涌上心来: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Friday, August 03, 2007

中國公布新規定 日後西藏活佛轉世須申請

中國公布新規定 日後西藏活佛轉世須申請

There is a dilemma in this rule.
  1. If the reincarnation can be ruled, then it implies that the so-called reincarnation is a lie. However, the reincarnation is the base of Tibet religion. The rule overthrows Tibet's religion, therefore rule has to fail.
  2. If the reincarnation can NOT be ruled, then this rule is useless.
This is a rude policy. However, I am wondering the reason of making this rule. What is the purpose?